鸡鸭鹅病防治网

当前鸭鹅等水禽重要疫病防治纲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13/12/23 11:10:39 1人评论 8907次浏览 分类:水禽疫病防治

鸡鸭鹅病防治网联合驰骋中兽医研究所共同分享:

  我国水禽养殖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今已成为世界上饲养水禽最多的国家,尤其是近年来水禽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有些省市如广东、福建、浙江、四川、广西、河南、山东和北京等地水禽业已成为畜牧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对丰富城乡菜篮子,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和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出口贸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应当看到我国水禽养殖技术比较滞后,饲养的品种和数量的增多,饲养密度的加大以及运销的日益频繁,危害水禽的疫病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老病未除,新病时而涌现,加之用药不当造成肉的药物残留,给出口贸易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对人民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目前急待解决的矛盾之一是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提高防治疫病的知识,促进水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特编写了本“水禽重要疫病防治纲要”配合有关参考书目,供从业人员参考。

鸭、鹅、大雁水禽传染病的预防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三个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水禽)

1.传染源

患病动物(包括患传染病和带菌病毒等动物)

⑴ 患传染病的动物——是主要的危险传染源,不同病期其传染性大小不同。能排出大量病原体。

⑵带菌(病毒)的动物——外表无临床症状,但体内有病原体存在,并能通过某种途经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2.传染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传播方式侵入易感动物的场户。

•  人员—即进入场户的人员,包括参观者,场内工人,服务人员,临近场户养殖人员,通过鞋、衣服等携带病原。

•  车辆—运料车、运鸭鹅车等,通过轮胎等处携带病原。

•  管理用具—常是病原携带者或传播者。

•  生物传播媒介—鸟类、鼠类、猫狗、蚊蝇等。

•  媒介物—饲料、饮水、空气、土埌、尘埃。

3.易感动物

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具有易感性的动物。

二、传染病的预防

切断发生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三个条件之间的联系链锁,阻断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1.平时的预防措施

⑴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禽体的抗病能力。

•  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  禽舍的通风换气。

•  禽舍及环境清洁消毒。

⑵ 防止引入病毒和带菌(病毒)禽。

⑶ 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预防接种。

⑷ 加强灭鼠,进行粪便与垫料的无害化处理。

⑸ 及时处理病禽和死禽。

⑹ 防止蛋传染病,注意垫料的清洁卫生,种蛋的消毒处理,孵化器的卫生消毒。

2.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⑴ 及早发现可疑病禽,并迅速隔离观察,尽快确诊,对一类传染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应向上级畜牧兽医部门报告。严禁出售可疑的病禽。

⑵ 及时对病死禽取出,对污染场地消毒,严禁饲养人员与工作人员串舍。对死禽深埋或焚烧,粪便、垫料发酵处理。

⑶ 停止引入新的禽。

⑷ 进行相应疾病的疫苗紧急接种。

小鹅瘟(鹅细小病毒病)

[历史]:1956年方定一等首先在我国发现本病,命名为小鹅瘟,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有本病的流行,国外,1962年波兰的Wachink首先对本病报道,其后世界有许多国家亦有本病的报道,称Derzsy氏病,鹅心肌炎病或渗出性肠炎等。

[病原]:鹅细小病毒,20-22nm,不同菌株均具相同抗原性,无血凝性。

[易感性]:鹅、野鹅、天鹅和番鸭。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鹅。

[传染]:经粪便排出病毒污染环境、饲料或饮水,通过消化道和蛋传染。

[病症]:潜伏期3-5天。厌食、衰竭和死亡,幼龄100%死亡,日龄较大者软弱,活动缓慢。下痢,发育迟缓,死亡率10%~30%。

[病变]:肠道充血与出血,肠道有“腊肠样”栓子。心肌、心外膜点状出血。脾、肝、肾、胰肿胀出血。肺水肿,肝周炎,腹水。核内包含体。

[诊断]:病史(发病日龄)和病变,分离和鉴定病毒。在易感小鹅上复制疾病。血清学诊断。(琼扩,ELISA,中和,FA等)。

[防治]:

1、不从疫区或疫场引进雏鹅或种蛋。

2、疫苗接种:母鹅于产蛋前3-4周进行免疫,一个月后所产的蛋可留作种用,雏鹅获得母源抗体抵御小鹅瘟病毒感染。易感雏鹅可用高免血清或蛋黄防治。

3、一旦发病,应速确诊并及时隔离、封锁。

鹅副粘病毒病

[历史]:1997年王永坤在我国首次报道本病。

[病原]:禽副粘病毒Ⅰ型,其基因型与鸽Ⅰ型同属于新城疫Ⅶ型。

[易感性]:鸡、鸽、鹅各品种,日龄均易感,尤以15日龄以内,雏鹅100%发病率和死亡率。

[传染]:病鹅分泌物,粪便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症状]:一般潜伏期3-5天,幼雏2-3天。主要症状为下痢(白,灰白→黄、暗红、绿或暗绿,水样)。

[病变]:脾、胰脏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结节。肠道出血、坏死、溃疡、结痂。腺胃、肌胃粘膜充血、出血。

[诊断]:根据发病日龄,病变特点。病毒具血凝性,能被禽副粘病毒Ⅰ型抗血清所抑制。

[防治]:用油乳剂灭活疫苗。

禽流感

[病原]:A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成员。病毒表面抗原有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不同的HN组合形成不同的亚型毒株和致病性。对鹅鸭有致病力的毒株主要为H5N1,H7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易感性]:鸡、鸭和鹅等禽类。

[传染]:病禽分泌物,粪便污染环境(空气、饲料、饮水)通过传播途径(车辆、用具、人员、野鸟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症状]:两腿发软,倒地,昏睡。神经症状,曲颈歪头,摇摆,点头,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头颈肿大,下痢。产蛋母禽产蛋下降或停产。

[病变]:以全身器官出血为主,头颈肿大,胃肠道粘膜出血,溃疡。心肌出血点或坏死,胰腺出血或坏死,产蛋母禽输卵管有分泌物。

[诊断]:分离与鉴定病毒。血清学鉴定(血凝抑制试验,琼扩试验)分子生物学监测(RT-PCR,荧光RT-PCR)。

[防治]:经常性的预防消毒。一旦发病迅速确诊,上报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采取封锁、隔离、扑杀、消毒措施,受威胁群进行免疫接种(油乳剂灭活苗)。

鸭瘟(大头瘟,肿头瘟)

[历史]:鸭瘟在我国1957年黄引贤首次提出的,1958年由荷兰确诊。

[病原]:疱疹病毒。

[易感性]:鸭、鹅等雁形目禽类,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均易感。

[传染]:病禽的分泌物、粪便污染的环境,饮水,饲料饲草。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症状]:肿头流泪、两腿麻痹发软,排绿色稀粪。

[病变]:肝出血点与坏死灶,消化道粘膜出血或溃疡。

[诊断]:临床症状。全身浆膜,粘膜或内脏器官出血点或坏死灶。实验室诊断;分离与鉴定病毒(鸭胚,易感动物接种)与鹅流感和副粘膜病毒病鉴别。

[防治]:坚持自繁自养和消毒制度。鸭鹅分群,定期免疫接种(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或鹅源性鸭瘟弱毒苗)。一旦发生鸭瘟,应即严格封锁,隔离和消毒等,并进行紧急接种疫苗。

雏鹅病毒性肠炎(暂定名)

[历史]:1993年程安春等在四川发现并确诊。本病常与鹅细小病毒混合感染。

[病原]:肠炎病毒,是腺病毒属中的一个新成员。

[易感性]:雏鹅3-30日龄,成年鹅不发病。

[传染]:经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下肌肉均可感染发病。

[症状]:下痢(黄绿色或灰白色或蛋清样稀粪,常混有气泡,恶臭;呼吸困难,死前抽搐。)

[病变]:小肠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性“肠栓子”。

[诊断]:发病期间,下痢,肠栓等特征。

[防治]:疫苗接种(CN40弱毒苗),高免血清。种鹅开产前接种小鹅瘟/雏鹅病毒性肠炎二联苗或二联高免血清(雏鹅)。

鸭病毒性肝炎

[历史]:1949年首先发生在美国长岛。1963年我国黄均建等报道了该病在上海地区的发生与流行情况。

[病原]:鸭肝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属。具有高度抵抗力,有三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我国主要为Ⅰ型。

[易感性]:3周龄以内雏鸭最易感,3-5周龄的雏也可感染发病。成年鸭不发病(年龄抵抗力)。

[传染]:传染源为病鸭与康复带毒鸭,呼吸道分泌物与粪便污染的环境,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症状]:精神萎靡,角弓反张,抽搐而死。

[病变]:肝脏出血斑点或有坏死点,胆囊肿胀。

[诊断]:发病日龄(周龄内90%~100%死亡)。角弓反张,抽搐。肝脏出血斑点。

分离病毒。在易感小鸭上复制疾病。

[防预]:不从疫场进雏。疫苗接种(鸡胚化弱毒疫苗);种鸭免疫用母源抗体保护新生雏鸡。敏感雏鸭接种疫苗或高免蛋黄抗体。

[治疗]:用高免血清或蛋黄抗体。

[附注]:1992年美国Sandhu等报道,通过交叉中和试验,发现Ⅰ型鸭肝炎的变异株,称Ⅰa型。Ⅰ型和Ⅰa型部分交叉。

病毒

抗血清

Ⅰ型

Ⅰa型

Ⅰ型

10E+4.2

10E+0.3

Ⅰa型

10E+2.2

10E+3.9

近年来在我国某些省市亦发现类似Ⅰ a毒株的存在,因无Ⅰa标准阳性血清或毒株,但经交叉中和试验,其结果颇与Ⅰa相似。

病毒

抗血清

Ⅰ型

待检

Ⅰ型

10E+2.29

10E+0.43

待检

10E+1.26

10E+1.69

(郑献进, 2004)

 

大肠杆菌病

[病原]:埃希氏大肠杆菌,多种血清型(O1、O2、O6、O15、O20、O56、O78、O138和O147等)。

[易感性]: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各种日龄。

[传染]:直接或间接接触,经口、呼吸道或卵介感染。

[症状]:雏禽多发脐炎,下痢,卵黄吸收不全。成年禽产软蛋或小蛋。

[病变]:败血症病变。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种母禽多发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

[诊断]:病变,分离和鉴定细菌。

[预防]:防止蛋壳的细菌污染,注意孵化器及育雏舍的卫生。预防接种(大肠杆菌多价油乳剂灭活苗或菌素苗)。

[治疗]:庆大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氟喹诺酮类或磺胺类药物。

鸭疫里默氏菌病(传染性浆膜炎)

[历史]:1932年本病最早发现于美国。1982年我国郭玉璞等首次报道。

[病原]:鸭疫里默氏菌、多种血清型(我国已发现1、2、6、10、13、14、15、17、4、11、12、7型等),各型间无交叉反应。

[易感性]:鸭、鹅、天鹅、火鸡等,主要发生于2~8周龄的雏禽。

[传染]:直接与间接接触,呼吸道,破伤皮肤。

[症状]:眼、鼻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呼吸困难,头颈震颤,歪颈,摇头摆尾,共济失调,衰竭而死。

[病变]: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急性型);皮肤炎,输卵管炎,脑膜炎(慢性型)。

[诊断]:病变,症状和病变。分离和鉴定细菌、鉴定血清型。

[预防]:特别注意育雏室的环境卫生。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新生雏内服维A D 3、 E(3天),预防接种特定血清型的灭活苗。

[治疗]:新生霉素、林可霉素、氟喹诺酮类、氟苯尼考、头孢类,或用一些复方成药,如泛炎消、呼立定、浆炎宁等。

禽巴氏杆菌(禽霍乱)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数个血清型(5:A、 8:A、 9:A)尤以5:A多见。

[易感性]:鸡、鸭、鹅及多种禽类。

[传染]:直接和间接接触,经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皮肤。

[症状]:高烧、萎靡、不食、下痢(黄白或带血)、摇头(摇头瘟)、关节炎(慢性)。

[病变]:败血症、浆膜、粘膜出血(心外膜,肠粘膜尤以十二指肠等)。肝脏坏死灶。

[诊断]:症状、病变,血液抹片染色镜检,分离和鉴定细菌。

[预防]:综合性防疫措施:预防接种弱毒菌苗或油乳剂、灭活苗(参见疫苗瓶签)。

[治疗]:抗菌素(青、链、土霉素)、氟喹诺酮类(氟哌酸、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等)、磺胺类。

建议参考书目:

[1] 陈伯伦等,鹅病诊断与策略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郭玉璞等,鸭病防治,金盾出版社,(2004)

[3] 郭玉璞等,鸭病诊治彩色图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 吕荣修,禽病诊断彩色图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鸡鸭鹅病防治网 为规模化养殖企业(场)提供疫病防控最佳解决方案!!! 

禽病实战专家咨询:13939028068 (技术总监-魏老师 个人 微信:CC-zbs 欢迎交流)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862264327

养殖安、驰骋钙、新力爽等产品销售顾问:成龙在路上  13838248089  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llopschenglong

来源:鸡鸭鹅病防治网 http://www.jyebfz.com   中兽医 http://www.中兽医.com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发表评论共有1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我来说几句吧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