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引起一种家禽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采食下降,蛋禽产蛋下降,肉禽出现神经症状。
一、流行病学
自2010年3月起,我国部分省份的鸭、鹅发生一种以采食量显著下降、产蛋严重下降、具有脑炎样神经症状的传染病,并迅速蔓延至我国各主要养鸭、养鹅省市。该病感染率高达100%,虽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但因导致产蛋严重下降,给鸭鹅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11年,先后有学者报道在鸭、鹅、鸡体内分离到该病毒。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从临床发病鹅中分离到一株黄病毒,命名为鹅黄病毒JS804毒株。随着病原学研究的深入,该病被确诊是由同一种新型黄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不仅感染鸭和鹅,也能感染鸡。
二、流行特征
该病的主要流行特征是:
(1)发病突然,传播迅速。
(2)本病在我国于2010年春夏之交突然暴发,夏秋季节更为严重,推测可能与蚊虫有关。但进入蚊虫较少的冬季后,该病仍然在部分地区蔓延。因此,是否有其他的传播途径有待进一步证实。
(3)肉用及产蛋家禽均易感,但水禽的易感性较鸡的易感性强,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鸡的高。
(4)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感染蛋、种禽主要表现为采食量突然大幅下降,产蛋随之大幅下降,由高峰期的90%~95%下降至5%~10%,发病率高达100%;水禽死淘率5%~15%,继发感染时死亡率可达30%,发病蛋鸡一般不发生死亡;肉用鸭、鹅死亡率为10%~55%。病程为30~45天,部分病鸭可逐渐自行恢复。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坦布苏病毒的病例主要见于产蛋水禽和产蛋鸡,但育成水禽、育成鸡也可感染发病。
1.产蛋禽主要表现为采食量突然大幅下降,产蛋随之大幅下降,体温轻微升高,排绿色稀便;病鸭所产种蛋受精率下降,大约降低10%;发病后15~20天采食量开始逐渐恢复,绿色粪便逐渐减少,产蛋率缓慢回升;体质好的鸭群,尤其是刚开产的鸭群可恢复到发病前的产蛋水平,但产蛋高峰期的鸭群,一般不能恢复到产蛋前水平;蛋鸭恢复后期大多数有一个明显的换羽过程;一般不出现神经症状,但在流行的后期,神经症状明显,表现为瘫痪、头颈扭曲、共济失调。当蛋鸡感染坦布苏病毒时,鸡群出现严重的急性产蛋下降,采食减少或食欲废绝,并伴有发热。
2.雏禽雏鸭最早在10日龄发病,大部分集中在20~40日龄,以神经症状为主,表现为行走不稳、站立不稳、倒地不起、侧卧、仰卧等;病鸭有饮食欲,但多因饮水、采食困难衰竭死亡,死淘率10%~30%;当其发生混合感染时,死淘率可增加至50%。
四、剖检变化
最显著的病变主要见于卵巢,初期可见部分卵泡充血和出血,中后期则可见卵泡严重出血、变性、破裂和萎缩,严重者出现卵黄性腹膜炎;有少部分鸭输卵管内出现胶冻物或干酪物,输卵管中有粘液性渗出物。死亡鸭、鹅发现卵巢、脑膜、气管、心脏、肺脏、肝脏、胰腺、脾脏等多器官出血;心肌变性,有白色条纹状坏死,心包积有黄色液体,包膜增厚,气囊膜浑浊、增厚,表面有黄色粘液和结节;气管内有粘稠液体或胶冻物;肝脏明显肿大、出血、坏死,胆囊充盈;脾脏明显肿大、淤血、坏死;有的腿部肌肉有出血斑;肠内容物呈黄白色胶冻样或白绿色糊状。
五、防控措施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还无有效方法。因无疫苗上市,所以建立综合防控体系,做好综合防控显得尤其重要。
1.传染源的控制不从疫区引进种禽、种蛋,饲料来源要安全,防止带毒禽(包括野鸟)和污染物品进入。
2.传播媒介的控制虫媒病毒对媒介有较严格的宿主要求,控制传播媒介首先要找出其主要传播媒介,根据主要传播媒介的生活习性,找出其薄弱环节加以控制。因此,防治本病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设法消灭蚊、蜱等传播媒介,加强对禽舍的管理;给门、窗加上防蚊网纱,做好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尽量消灭蚊蝇的孳生地,减少环境中的蚊子及吸血昆虫的数量。鉴于该病近两年在冬季仍大面积流行,说明其传播还有其他途径。
3.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鸡场要有完善的消毒设施,场舍进出口应设消毒池;所有人员进入生产区首先要经过严格消毒,更换工作服后方可进入;进入禽场的车辆和用具也要经过严格消毒,养禽环境要定期消毒;发现病禽及时隔离,粪便及废弃物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4.加强饲养管理,预防其他疾病供给全价饲料,减少各种应激,做好疫病防疫,尤其是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210095)刘宇卓
鸡鸭鹅病防治网 为规模化养殖企业(场)提供疫病防控最佳解决方案!!!
禽病实战专家咨询:13939027068 (技术总监-魏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llopsbj
养殖安880、蚊蝇一喷净等产品销售顾问:成龙 13838248089 博客: http://lyrswcl.blog.163.com
来源:鸡鸭鹅病防治网 分享 www.jyebfz.com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