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鸭鹅病防治网联合驰骋中兽医研究所共同分享: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指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不是在病已经形成的时候才去治疗,而是在平时就注意防病健身。如果疾病已经形成了再去治疗,就好像人渴了才去挖井,战争打起来了才去铸造兵器,这样就太晚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讲的病主要是状态,也就是出现了病的症状,比如头痛、发热、鼻塞等,就感觉自己病了。这里所说的“不治已病”,并不是说中医不主张治疗已经发生的各种疾病,而是强调把注意力放在有可能发生的疾病上,或者说把注意力放在平时的养生保健上。
“不治已病治未病”表明了《黄帝内经》对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防重于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历代医家都十分强调防重于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非常重视治未病,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意思是说,水平最高的医生,是宣传普及健身祛疾的知识和方法,让人民都健康长寿;中等水平的医生,是发现病人将要得病的时候及时帮助病人;下等水平的医生,是医治已经得病的病人。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医之于无事之前”。其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值得我们发掘继承。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也说道:“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段话是说:与其有了病再去治疗,不如在没有病的时候就注意养生。等到已经生了病而去依靠药物治疗,几乎等于徒劳。“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法则,未病先防,就是懂得了养生的道理。所以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都是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养生保健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强身健体,是祛除疾病,养寿延年的关键。《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什么意思呢?病邪侵犯,是因为身体虚衰。如果身体强壮,邪气就不容易侵犯。因此,增强体内正气,强壮身体,就可以提高机体抗御病邪入侵的能力,即使发病,病情也轻微,易于康复。我国人民创造了许多强身健体的方法,如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保健按摩及其他的武术运动等,都可以增强体内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抵制外邪的侵袭。
其次,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如果这些条件的改变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人体发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气温的升降,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及时调整衣食住行。冬日不可受寒,但也不易保暖过度;夏日不可在炎炎烈日下劳作,但也不易贪凉露宿,暴食生冷之物,如果超越了人体的承受能力,不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就会得病。
第三,避免消耗正气。体内正气对抵抗外邪起着重要作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环境和个人饮食卫生,不饮生水,不吃不洁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过于辛辣肥腻之品,不嗜烟酒,劳逸结合,平衡心态,稳定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都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养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避免过度的情绪变动,心胸开阔,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第四,有病早治,不要拖延。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譬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趋于衰退,如能正确保健,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提高健身防病意识,多做健康咨询,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锻炼有恒,不打破生活规律,就能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疾病的发生,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底部点个"赞"和"在看"吧~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