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鸭鹅病防治网

关于中药的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与质量稳定性问题?

2016/9/19 18:57:22 0人评论 1350次浏览 分类:中医药史

鸡鸭鹅病防治网联合河南驰骋祥商贸有限公司共同分享:

中医不科学,中药疗效不确切,带有很多忽悠成分,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首先确实中医不是科学。因为科学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中医已经出现了,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

     难道哲学是错的科学是对的吗?科学研究如果没有哲学的指导,就在盲人摸象!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倡导多学习了解哲学。我们先不管科学与哲学的对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药的应用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中药是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的结果,它能解决的问题和效果都是被我们认可的。   

因此不是中医存在问题,而是我们不了解中医。

      但是以中医理论指导现代养殖业中药的应用确实存在问题。哲学的问题太深奥,常人难以理解。智者则哲,我们普通人的智慧达不到认识哲学的高度。近代科学发达后,科学家到处都是,但是哲学家从古到今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在讲科学的年代,在目前人们的意识形态下,我们要继承中药的历史经验同时,还要让中药回归科学。关于中药的有效性我们先抛开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争议,从临床效果出发,我们引入了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是通过中药在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及症状方面去论证研究产品效果,而不是从作用机理方面角度去判断产品疗效。讲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注重临床效果的验证与判断,这样研究中药对在养殖业应用中药产品更有针对性。如解决肠道问题,直接通过解决肠道微生态内环境(抑菌或促进益生菌),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或调节肠道蠕动),以及解决临床腹泻或便秘的角度去解决和验证产品疗效,要通过数据和案例来说明问题。

中药是有效,但是疗效比较慢、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养殖业是追求效率的,不能像人用药一样慢慢等啊,如何解决中药效率的问题?

       中药也不是所有的作用都是比较慢,而是存在一个量效关系和准确的功能定位问题,另外也和中药治疗理念有关。中药中有效成分集中,浓度较高时效果就非常显著,如黄芪甲苷注射液、速效救心丸、安宫牛黄丸、复方丹参滴丸、云南白药都是疗效非常快的中药,另外中药巴豆使用后效果也是十分迅速的。此外中药里还有很多用于紧急时治疗的案例。但是中药和西药相比,中药的治疗理念是治本的,因此需要一个较为长的过程将疾病治疗,机体恢复。中药的治疗理念就像“釜底抽薪”,举例如一锅烧开的水要想止沸降温,西医的观念是加入冰块,迅速降温,中医的理念就是釜底抽薪,让温度彻底降下来。就像退热药的作用机理也类似这种情况,西医的退热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让热直接退下了,而中医是通过解毒来清热,中和体内引起发热的毒素等因素,让热自然消除。
        中药在畜牧行业使用要提高效率,一方面要通过提取,将药物有效成分浓缩,同时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让中药发挥出较快的功效。如通过提取后有效成分浓度高,口服吸收是普通粉碎散剂的20倍以上,因此添加几百克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提高效率同时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利用中药作用全面的作用进行预防保健,不仅是防病,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性能,带来新的效益。
中药的安全性是否可靠? 中医讲是药三分毒,中药长期使用是否有毒副作用?
       中药采用的原料大多都是药食同源的,因此安全性相对要高,只要不违反十八反十九畏,大多都是没有毒性的。我们经常讲是药三分毒是讲药物的偏性,如长期使用一种中药时由于药物偏性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如黄芪是温性的,长期使用会使体内产热,动物夏季容易烦躁。但是这种偏性可以通过复方配伍消除。因此选用药食同源的药材如黄芪、党参等,通过合理配伍(如甘草温和附子等)后消除其偏性可以长期使用,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因此开发畜牧行业长期使用的中药,都是要将其药性调整的比较平和,另外也通过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来验证产品的安全性。
中药目前都是种植为主,是否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我们经常讲抗生素残留问题,那么中药是否也存在残留,特别是对有些出口肉食品企业是否有影响?
     中药目前由于资源紧缺,很多中药采用种植方式生产。政府通过对种植基地进行按GAP规范去管理,控制农药和重金属等残留,另外通过中药提取加工工艺,也可以去除一些重金属,保证产品各项卫生指标合格。
     平常讲的药物残留是指有害残留,而中药里面成分都是有机成分,与大部分的食物通体、同源、通用,可以被我们机体吸收分解,因此没有有害成分残留。另外由于中药中各种成分比较多,但含量都比较小,因此在动物体内不会富集,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后,几乎在体内不存在了,因此根本检测不出。国内几个大型出口肉鸡企业后期停止抗生素使用中药后,对出口没有任何影响,各项检测全部都是合格的。
中药提取加工的方式是否合理?提取物是否和原药材功效一致?
       现代研究发现,不同的提取溶剂和方法提取获得的有效部分功效都不一样,因此说明提取物和原药材功效是有差异的,一般选用水提工艺为主。一方面采用的都是传统组方,过去使用经验都是采用水来煎煮的,因此使用水提工艺可以保持原组方的功效;另一方面水是万能溶剂,研究表明使用水提取中药可以将中药材中大部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因此水提工艺可以尽量保证提取物和传统药材功效一致性。
提取过程有效成分怎么保证全部提取出来?
      关于有效成分能否有效提取,我们在提取工艺研究时会设定指标进行判断。如我们研究黄连解毒散时设定组方中几个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芩苷、桅子苷,先测定药材中含量,然后采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介质、提取介质用量以及提取时间进行提取,测定有效成分转移率。经测定,采用最佳工艺各种有效成分转移率可以达到80%以上,基本上可以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而直接将中药粉碎后饲喂动物有效成分在体内转移率只有5%左右。
中药产地不一致、批次不一致、采收季节不一致药材的质量差异很大,而且目前中药市场上假劣中药很多,怎么才能保证中药原料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
     中药材的质量问题确实是困扰中药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中药没有国家标准,只有历史经验的传承,现在有了国家药典,但是对控制中药药材质量作用也非常有限。标准比较粗糙,只对品种和鉴别进行了规定,大部分没有定量检测,而且中药成分复杂,即使有检测指标也比较单一。而我们现在所用药材都要做到五定,定品种、定产地、定有效部分、定采收季节、定加工方式,同时对以上这些项目的确定都是通过指纹图谱技术判断筛选确定的。
      中药材作为中兽医药行业的战略资源,中兽医诺达特别注重中药材的源产地和供药渠道,70%以上的药材是直接从药材种植区的农户手中采收过来的,产地主要是青州南部与临朐县山地种植区以及西部甘肃、云南、四川等道地药材产地。比如:山楂、黄芪、桔梗、丹参等中药产自青州的云门山和临朐山区地区,而且连翘和公英是临朐县野生品种。其余的大量的中药材是专业人员亲赴药材道地产地采收回来,以保证中药的纯正和药效。甘草和黄芩采自甘肃;分干姜采购自云南;附子采购自四川江油;穿心莲采购自广西;茯苓采购自安徽大别山;金银花采购自山东平邑等等。
      中药材的采收时节和岁龄直接决定了中药材的品质。采收根茎类的药材是在植物处于休眠状态,秋冬季或初春季节最适宜,此时有效成分多。同理,叶类药材多在植物生长旺盛,开花前或果实成熟前采收;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全草类药材药材多在植株生长充分茎叶茂盛时采收。多年生药材,并不像人参一样岁龄越大越好,例如:诺达采收的河北产白术是第一年生的,质量最好,但是在亳州市场上的第二年生白术虽然粗壮,质量就差一点。
     中药采购与入库前经过中药鉴别人员和化验室技术人员层层把关,保证中药材的品质。采购的每一批次都经过外观鉴别、植物图谱比对、含量水分等测定一个全面的检测,才进入使用环节。每批药材质量稳定,做出来的产品质量才能稳定。
中药提取后能有有效保存,有效成分是否会损失?

     我们在申报国家新兽药时必须进行产品稳定性的研究。我们通过光照试验、高温、高湿加速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通过不断的检测有效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比对,发现在我们规定的有效期内,含量不会损失,质量非常稳定。另外我们在成型工艺时就考虑到中药成分复杂,选择载体时要非常慎重。要通过小样实验、中试扩大实验考察载体的惰性和成型药物的性状稳定性(水溶性、颜色、流动性等)后,才大规模生产。

【魏治徽:做好品牌,角逐未来】兽药行业已进入快速淘汰期,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兽药企业的阵亡率会大大增加,只有把品牌、科研、团队做好才能拥有驰骋未来的资格。一个新产品药效可能很好,但出于养户对品牌的认可度,人们往往比较热衷于选择之前比较有品牌度的药品,而不会选择新药品来让自己养殖的动物作为其试验品。品牌、诚信、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只有坚持下来,才有机会发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我来说几句吧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