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鸭鹅病防治网联合驰骋中兽医研究所共同分享:
家禽痛风是由家禽体内蛋白质代谢障碍或肾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营养代谢病,临床上以大量尿酸和尿酸盐在内脏器官或关节中产生白色沉积为特征。本病常见于规模化养殖场,季节性不明显,原因复杂,病死率较高,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危害。
家禽痛风的症状特点
在生产中主要表现为内脏型和关节型两种禽痛风,以内脏型禽痛风更为多发,关节型禽痛风较少见。家禽发生痛风病在临床的诊断过程中通常会比较缓慢。
内脏型痛风
多发病较突然,早期很难发现,发作期很短,有的突然死亡。发病家禽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冠苍白、排石灰样白色粪便,剖检胸腹膜、心、肺等内脏表面散布密集的石灰样白色尘屑状物质,肾脏和输尿管肿大、变硬,呈花斑肾。切开均含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关节型痛风
家禽动迟缓、站立困难、身体倾斜,病灶主要发生在腿、翅膀、脊椎等关节。发病初期关节肿胀、后形成稍能移动或固定不动的硬结节,打开关节腔有白色半固体物质,关节表面因尿酸盐沉积而变白。后期关节逐渐软化或破溃,局部形成出血性溃疡,流出灰黄色或白色干酪样物,切开关节腔有浓稠的白色黏液流出。
禽痛风发生的原因
引起禽痛风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日粮因素、遗传因素、疾病因素、毒性因素、饲养管理因素等。凡是引起机体尿酸含量过高和肾脏损伤导致尿酸盐排泄障碍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痛风的发生。
日粮因素
日粮蛋白水平过高、矿物质添加不合理、维生素使用不当都能导致尿酸盐沉积,进而引发痛风。
和哺乳动物不同的是禽类肝脏生理性缺少精氨酸酶,如果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一方面禽类不能将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合成尿素排出体外,只能进一步生成尿酸;另一方面嘌呤类化合物在体内进一步氧化后也形成尿酸,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且不能排除体外时,过多的尿酸将以尿酸盐的形式存在,进而引起禽痛风。
日粮中钙元素含量过高也会引发家禽痛风。当饲料日粮中含钙水平过高时,血液中钙离子浓度相应升高,高血钙会对肾功能造成一定损害,从而导致尿酸排泄障碍,进而引起禽痛风。
饲料日粮中如果维生素A含量严重不足或长期缺乏,容易造成肾小管和输尿管上皮细胞代谢障碍,不利于尿酸的排泄,进而增加禽痛风的风险。
遗传因素
痛风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和品系差异,种鸡若患有痛风,其后代雏鸡得痛风的几率也会比较高;对禽痛风有着先天易感性的品系种禽,在饲料营养正常的情况下患痛风病的风险也会增大,限制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能够降低或减少禽痛风病的发生。
疾病因素
凡引起家禽肾脏损害的疾病通常会使尿酸生成增加,从而使血液中尿酸盐的浓度变大进而导致痛风病的发生。如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白痢、传染性法氏囊病、败血性支原体病、艾美耳球虫病等。
药物因素
家禽在饲养过程中需要使用药物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药物及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和胆汁排泄,长期给药、剂量过大或用药不当都会给肾脏造成损伤,从而增加禽痛风的患病可能。因此家禽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注意给药的间隔时间,同时辅以护肝保肾的药物改善肝肾功能。
饲养因素
饲养管理不当、不定期清洁消毒、饲养密度不合理、养殖环境湿潮、氨浓度过高均会增加禽痛风的风险。饲料中矿物质含量、维生素配合不当,高钙低磷及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饲喂跨生长阶段的饲料日粮等,也是禽痛风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禽痛风的防治措施
鸡群一旦发生禽痛风,应当立即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及时调整饲粮营养结构,补充益生菌等饲料添加剂改善肠道功能,减少机体内尿酸盐蓄积;也可在饮水中添加5%的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以加速机体排出尿酸盐。
实际生产中,本病以预防为主,积极改善饲养管理、供给科学配比日粮、补充维生素A等措施,可防止或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使用“专业、专用、专一”的“三专”饲料。综合考虑鸡群品种、代次、阶段、环境等因素,为其制定营养均衡、科学配比的营养供给方案,满足鸡群所需营养的正常摄入。尤其注意不能添加过多的动物性蛋白;合理控制矿物质比例,避免钙磷比例失调;应适量补充维生素A。
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中容易析出结晶,且家禽对磺胺类药物较敏感,一般不建议使用;确需使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时间,可适当添加通肾药物如碳酸氢钠、葡萄糖等。
积极改善饲养管理环境,保持鸡群饲养密度适宜、鸡舍干净卫生、适宜温湿度、正常通风、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确保鸡群生活环境良好舒适,从而降低疾病发生概率。
作者:段雪萍 戚继存 吕建国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