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回顾和现状
解放后的前三十年,在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财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绩突出:消灭了牛瘟;鸡新城疫、猪瘟基本得到控制;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布鲁氏杆菌病、牛结核病逐渐减少;口蹄疫仅偶尔、局部或短暂地发生或流行;没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羊小反刍兽疫等疫病。
近三十多年,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财政宽裕的条件下,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却进展缓慢,疫病复杂:猪瘟、鸡新城疫仍然存在并流行;口蹄疫流行面更广、持续周期更长、类型更多;新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羊小反刍兽疫等疫病。
近几年来,我国规模化养殖业的效率在逐年下降,最重要的原因是疫病给养猪场和养鸡场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以白羽肉鸡为例,我国在2009、2010、2011、2012和2013年白羽肉用型祖代鸡进口量分别为89万套、97万套、113万套、125万套和140万套。按标准,125万套祖代鸡可生产约7500万套父母代种鸡及大约85亿只商品代肉鸡。而我国多年来商品白羽肉鸡年产量基本维持在40亿只。
显然,我国规模化养殖业的生产效益不仅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显著低于巴西等新兴的养殖业国家。这与我国二十年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快速增长极不相称。
目前,我国猪禽病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世界上最好的猪禽病疫苗都已在我国养殖业中广泛应用,而且,我国疫苗免疫强度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但为什么动物疫病的发生反而这么严重呢?这非常值得深思。
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软肋”或“漏洞”
一方面,大量从国外引种、养殖规模显著增加和动物流通量增大等都给动物疫病防控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在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上确实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过分重视疫苗免疫,却严重忽视大环境的生物安全。
2.1 疫苗免疫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作用有一定限度
对大多数烈性传染病而言,包括在我国最受关注的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鸡新城疫、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免疫注射只能预防和减少临床发病,但不能杜绝此类病毒的感染及排毒。这在个体水平如此,在群体水平更是如此。
2.2 我国猪、鸡群的高强度免疫为促进病毒变异建立了免疫选择压
在实验室条件下,试验结果已一再证明,当将鸡白血病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或猪蓝耳病病毒在带有抗体的细胞上培养或鸡胚上连续传代时,在免疫选择压作用下,连传10代以后就出现抗原表位变异。在交叉血凝抑制试验中,也显示这些病毒在抗原性上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异。
我国从2004年起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抗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分别研发和推广了由H5N2自然弱毒及r1、r2、r4、r5、r6重组病毒等多个不同亚型的灭活疫苗。平均不到两年就不得不推出一个新抗原变异株疫苗,现在又出现了高致病性的H5N2亚型禽流感。
现阶段我国家禽生产面临的挑战是:疫苗研发和生产能否跟得上流行毒株的变异?新的流行变异株出现时,老流行株还仍然存在于鸡舍周围的环境中,它们会不会重新流行?在有如此众多亚型疫苗的状况下,鸡场如何选择可靠的疫苗应用于生产?
2.3 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亟待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大环境
疫苗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作用不是无限的,正如大坝与洪水的关系。已建立起来的大坝有时也抵挡不住历史不遇的洪水。我国养殖业面对的大环境已被多种病原微生物高度污染,由于疫苗免疫只能预防和减少临床发病死亡,不能完全预防感染,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不经免疫的猪、鸡群也星罗密布地包围着规模化猪场、鸡场。这些都使得仅靠疫苗不可能达到完全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目标。
养殖场的围墙能挡住周边的污染吗?当看到普通公路两边铺满待晒干的玉米,又不时看到满载肉鸡、肥猪的敞蓬卡车行驶时,你有没有想到其中可能存在着鸡新城疫、禽流感、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病鸡、病猪在沿途排毒,有没有想到沿途可能被污染的玉米将可能进入规模化猪、鸡场的饲料链呢?
2.4 种源净化是养殖业生物安全的最基本环节
2.4.1 预防鸡的种源感染
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的病原,包括禽网状内皮增殖症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鸡呼肠孤病毒、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沙门菌、支原体等,被这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雏鸡除了会发生各自特异的疾病外,很多还会诱发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诱发其它继发性病毒病或细菌病或多重感染。
这些经种蛋垂直传播的疫病的感染率往往会逐代放大,如禽白血病。在装有80~100只刚出壳雏鸡的一个运输箱中,如果只有1只雏鸡已经垂直感染ALV并排毒,在24~48h内可使同一运输箱内30%的其它雏鸡被感染。
2.4.2 预防猪的种源感染
猪的种源感染途径包括胚胎感染和母猪传给哺乳仔猪,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等几乎所有病毒和细菌都可通过以上途径感染。
种源不净化仍是我国规模化猪场和鸡场中普遍存在多重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忽视来自种鸡场、种猪场的种源传播,忽视对种源的监控和检疫,这种生物安全体系是很不完整的。养殖业的生物安全应从源头抓起,要把种源净化作为养殖业生物安全中最基本的核心措施。
2.5 我国的规模化养殖业必须重新布局
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涉及到两方面,即净化特定病原的种源及畜禽场相对地理隔离的环境。这涉及到许多环节,如养殖场自身的隔离、消毒、全进全出,净化的种畜禽来源,与其他养殖公司的地理隔离,污物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种畜禽及商品畜禽及其产品的运输管理,饲料的来源及其污染,以及疫苗污染等问题。
目前,建立猪、禽场间生物学隔离的地理环境,最大的问题是我国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小型猪场、鸡场及养殖户共存。因此,要强调养殖业已是一大产业,不能再把养殖业作为农民致富的副业。而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建立养殖小区也是错误导向,几十个养殖个体户集中在一个有限的地理环境内,每个养殖户都是一个“老板”。来自不同种源的猪苗、鸡苗可能携带入不同的病原,免疫程序不同,还可能采用劣质和不同组合的疫苗,构成了各地发病的重要疫源地。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必须调整畜牧业布局,提高养殖业的门槛。首先是提高种畜禽场的准入门槛;其次,减少养殖企业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公司的规模,让所有的养殖企业在地理上远远相隔。当然,重新布局养殖业具体实施有相当的难度,但是,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就已做到了,巴西、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已基本做到。我国若下定决心去做,也一定能做得到。
2.6 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分工与责任
养殖企业应该是预防和控制疫病的主体。在养殖场生物安全的建立,疫苗免疫,种源选择,发病畜、禽群处理(焚烧、深埋、隔离消毒)方面起重要作用;政府的作用应仅限于制定规则和监管执法。所有商业经营的养殖业不论规模大小都必须逐步企业化,所有者不仅是自然人,还必须是法人,要承担与养殖业疫病防控相关的所有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行业协会应在其中发挥协调作用。
现阶段存在的“公司+农户”的“一条龙”企业应尽快转型为在一个地理范围内,由龙头企业与多个养殖公司在合同制下形成的一条龙生产体系。
3 教学科研部门应有的责任及其反思
3.1 当前兽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兽医专业毕业生,越来越不懂兽医,本科生学习的理论课程真正与兽医直接相关的非常有限,对病畜禽、真实病例的接触非常少,多数学生不能看懂病理变化。而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在毕业时能真正懂得和熟悉传染病鉴别诊断和防控也很有限。
3.2 兽医研究该做什么
大多数人应从行业生产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研究能为生产提供有效指导作用的问题;“高、精、尖”的纯学术问题,只能用有限的财力、让有限的人、去做有限的项目。
3.3 当前科研方面存在的弊端
预防兽医学不能太追求“高、精、尖”,特别是不能都来追求“高、精、尖”,从基因组学到蛋白组学,再到纯细胞生物学的信号传导和传递,虽然也需要,但更要关注流行病学和基本的免疫学反应。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不能只关注分子流行病学,更要关注宏观的全面综合的流行病学。
鸡鸭鹅病防治网 为规模化养殖企业(场)提供疫病防控最佳解决方案!!!http://gallops99.blog.163.com/
禽病实战专家咨询:13939028068 (技术总监-魏老师 个人 微信:CC-zbs 欢迎交流)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llopsbj
养殖安880、驰骋钙、蚊蝇一喷净等产品销售顾问:成龙在路上
13838248089 博客: http://lyrswcl.blog.163.com
来源:鸡鸭鹅病防治网 分享
http://www.jyebfz.com 中兽医 http://www.中兽医.com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